婴幼儿早期语言训练时妈妈易犯的误区
我们都知道,环境对于学习语言是最重要的。宝宝正处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或关键期,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。婴幼儿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,尤其是对语音的把握最为纯正。婴幼儿语言的习得不需要经过间接思考理解,而是借助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动作直接领悟、直接接受。而0~6岁的婴幼儿,其语言接收系统呈开放状态,能够自然地学习语言,只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环境,除母语外,婴幼儿也可以同时习得一两种外语,甚至可能更多。这些珍贵的瞬间都需要宝宝照来记录
“奶话”误区
父母看到孩子“咿咿呀呀”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,常常会教起诸如“汪汪(狗)”之类的奶话。这种教授方法虽然生动有趣,有助于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,但是却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。因此,妈妈在教宝宝学说话时,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。
“方言”误区
用方言对宝宝进行语言训练是长期以来的一种普遍现象。父母应尽早地帮助孩子学会听普通话、说普通话。如果太晚,孩子会认为“这不是我的语言”而不愿说。这不仅影响其早期阅读,还会减缓其把书面语言变成思维语言的进程,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很不利。
“语言能力估价”误区
家长往往认为在孩子出生后15天甚至更早的时候,给孩子输入词汇是天方夜谭。其实,在胎儿4月以后,就逐渐具有了接受语言、声音刺激的能力。家长们对孩子语言能力过低的评估,是造成有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。